編者按: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學校聚焦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產教融合、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系統梳理新時代第一次全國教育大會以來教育改革發展取得的成效成果。官網開設“教育強市看天理”專欄,以系列報道的方式,呈現廣大師生勇于創新、勇攀高峰,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不斷彰顯天理作為、唱響天理之聲。
學校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和天津市“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部署要求,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努力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師隊伍。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打造師德建設品牌項目
成立黨委教師工作委員會,加強黨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全面領導。開展慶祝教師節暨師德示范月主題教育、新聘教師入職儀式、退休教師榮休儀式,厚植師道文化,營造尊師重教氛圍。開展“天理榜樣”評選表彰、“明德講堂”師德巡講,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馬紅健、全國優秀教師楊淑瑩、國家級人才丁軼、天津市最美女教師陳民芳、天津市優秀教師鐘地長和張斯文等112名教師先進典型開展巡講百余場,用身邊人身邊事詮釋師德內涵,激發、匯聚、傳遞教育正能量。常態化開展師德調研、警示教育,嚴格招聘引進、考核評價、師德督導、違規懲處,將師德師風建設要求貫穿教師管理全過程。

實施“明理學者計劃” 引才成效顯著
2020年以來,實施“明理學者計劃”,設置頂尖人才、領軍人才、拔尖人才、新銳人才、創新人才等5個引才層次,面向海內外積極引進領軍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連續舉辦四屆“明理學者”國際論壇,搭建了海內外人才與學校溝通交流的平臺,提升了學校知名度和影響力。“明理學者計劃”實施以來,全職引進國家級人才8人,自主培養國家級人才3人。引進優秀博士新教師300余人,其中“新銳”及以上層次人才30余人,展現出良好的引才效果。

實施“英才培養計劃” 促進青年人才快速成長
在人才工作中堅持引育并重,與“明理學者計劃”引才政策相對應,2022年出臺“英才培養計劃”,設置A、B、C、D等4個培養層次,選拔校內教師進行重點培養,使校內人才與引進人才具有同等事業發展平臺。目前,已有22位青年才俊入選“英才培養計劃”,均在35歲以下,已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面上及軍工重點項目,發表學科領域頂級期刊論文。

將引才與引智有機結合 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機制
制定《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實施辦法》《名譽教授、兼職教授和客座教授聘任實施辦法》,建立健全由特聘教授、榮譽教授、兼職教授、客座教授、雙聘院士組成的柔性引才機制。5年來,聘請28位知名學者、頭部企業專家、杰出校友兼職從教,加強學校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的交流與合作。

高質量開展博士后工作 流動站建設取得新突破
2023年,新增獲批管理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流動站總數達到4個,實現了倍增,打造了學校高水平科學研究平臺和高層次優秀人才培養平臺。承辦2023信創與數字經濟全國博士后海河學術交流活動,提升了學校在信創與數字經濟領域的學術影響力。5年來,共招收24名統招博士后、9名與工作站聯合培養博士后,2人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與天津市聯合資助,3人獲得天津市首批博士后創新崗位資助。組織31支團隊參加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共獲得國家金獎1項、優勝獎5項,天津市一等獎2項。

推進職稱制度改革 完善職稱評價標準和體系
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推進分類評價,按教學科研型、教學為主型、科研為主型、應用推廣型、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實驗技術、教育管理等不同崗位設定評價標準,按學科設置藝術類、體育類、航海類持證教師類職務評審附加條件,促進具有不同專長、受聘于不同崗位的專業技術人才發展。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設置標志性成果單一晉升條件,淡化數量要求。堅持同行專家學術評價,實施申報高級職稱外審制度,保障高級職稱評審質量。修訂《內聘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實施辦法》,以“基礎穩固+單項冠軍”作為內聘高級職稱條件,促進優秀青年人才盡快成長,增強教師隊伍活力。
深化崗位聘用制度改革 激發隊伍活力
修訂《天津理工大學崗位設置與聘用實施意見》、制定《2021—2024聘期全員崗位聘用實施方案》。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崗位聘用的首要條件。進一步實施教師崗位分類聘用,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崗位教師,建立分類聘用標準,發揮教師專長。建立教師預聘——準聘——長聘制度,激發教師職業發展內生動力。實施新教師預聘制度,預聘期考核合格者納入長聘體系,不合格者解除聘用關系,讓新教師保持適度壓力。實施高級職務教師準聘制度,準聘期考核合格者納入長聘體系,不合格者低聘至下一級職務。實施高層次人才年薪制,以“人才計劃+業績成果”作為聘用條件,不將人才稱號與物質利益簡單掛鉤,突出業績導向,強化聘期任務考核,未完成任務者低聘或退出年薪制,實現“待遇能高能低”。
強化教師培訓 提升教書育人水平
實施青年教師隊伍建設“雙百五年計劃”,加強教師培訓,舉辦“明理青椒”沙龍、骨干教師研修,打造具有天理特色的“工程師之師”隊伍,以教師專業發展推動學校育人質量提升。建好教師網絡培訓資源,打造集教師培訓管理、在線學習管理、職業發展服務為一體的綜合信息化管理平臺,滿足教師職業發展需求。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增強教職工成就感和獲得感
充分發揮績效考核“指揮棒”作用,不斷優化學院年度重點工作任務關鍵指標體系,依據指標達成度核撥獎勵性績效工資。實施教師突出業績獎勵,對取得優異教學科研業績成果的教師予以績效獎勵。鼓勵各學院開展社會服務,在核定的工資總量內,自籌資金發放獎勵性績效工資。修訂《福利費管理辦法》,對于生病住院的教職工,所在單位可靈活采用發放慰問金或購買慰問品的方式進行慰問,向生病教師傳遞組織關心、關愛。
提升人才服務水平 厚植人才發展沃土
積極創新人才服務方式,著力改善人才發展環境,制定、修訂《關于完善人才服務機制的實施辦法》《人才科研配套經費實施細則》《引進人才住房待遇實施細則》《單身教職工公寓管理辦法》等系列規章制度,推進“智慧人事”建設,持續提升人事人才管理業務能力和水平。
人才興則事業興。學校始終將人才強校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戰略,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深入實施師德師風提升計劃、明理學者計劃和英才培養計劃,持續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聚集更多領軍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不斷激發教師創新創造活力,為科教興市人才強市作出天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