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热播剧免费播放入口频道,japanese色国产在线看视频_蓝光免费播放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理工要聞 -> 正文
理工要聞
提升創新策源、成果轉化和科創服務能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2024-10-21

編者按: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學校聚焦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產教融合、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系統梳理新時代第一次全國教育大會以來教育改革發展取得的成效成果。官網開設“教育強市看天理”專欄,以系列報道的方式,呈現廣大師生勇于創新、勇攀高峰,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不斷彰顯天理作為、唱響天理之聲。


學校堅持以“四個面向”為指引,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以提升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策源能力為主線,著力強化創新源頭供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推進“科研強校”戰略,以國家級科研平臺建設、國家級科技成果、重大重點項目培育和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四個方面為抓手,實施有組織的科研,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質量水平、開放程度和融合能力,深化開放協同和體制創新,聚焦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抓好產業協同、創新和鏈群培育,扎實推進學校科研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持續推進科研倍增計劃 大項目好成果形勢喜人

自學校第二次黨代會以來,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等382項。202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數(50項)再創歷史新高,立項數在天津市綜合類地方高校中獲批項目數排名第一。2022年、2023年科技經費位居市屬高校第一、第二位,形成了4個“億元級”科研項目群。2018年以來,科研經費增長2.4倍,由2018年的9400萬元增長到2.26億元。高水平理論創新成果不斷攀升,發表的國際一區論文從2019年的86篇增長到2023年的201篇,增長2.3倍。研究人員在Nature、Science國際頂刊發表論文6篇。近5年累計獲批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41項。2021年,電氣電子工程學院(現為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教授張寶峰聯合天津大學等單位共同研發的“多軸聯動多傳感器協同現場坐標測量技術及應用”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我校時隔七年再度獲批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



整合學校優勢創新資源 建設高水平科研平臺

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天津市產業發展需要,聚集學校相關優勢學科資源,大力推進與山東大學等聯合重組“晶體材料與器件”全國重點實驗室。2020年獲批2個天津市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2個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稱號;2020年首次獲得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人才項目。2021年獲得國家自然基金委首次設立的海外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獲批天津市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稱號2人。2022年天津市優秀科技特派員項目立項率居天津市首位;2022年獲批“天津市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1人。五年期間累計獲批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3項。2021年獲批智慧安全與創新管理智庫(天津地區CTTI來源智庫)、天津理工大學科技創新智庫,繼續為學校智庫建設添磚加瓦。2022年獲批天津市綠色化工與廢棄物資源化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市量子光學與智能光子學重點實驗室和天津市新能源電力變換傳輸與智能控制重點實驗室。2023年首次獲批天津市科普基地3個。為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工作水平和加強學校研究機構的建設,先后成立“天津理工大學農業智能機器人研究院”校級研究機構,成立“天津理工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中心”等11個院級研究機構。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改革 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2018年學校開始全面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成立“天津理工大學科學技術合作與轉化中心”,并于同年獲批天津市技術轉移示范機構。2019年設置市屬高校首個獨立成果轉化處級機構——先進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推動創新源和需求端的高效銜接。2019年獲批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2020年獲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建設高校,被列為市科技局的“高校院所重大成果轉化平臺試點”單位,2021年被列為“天津市成果轉化試點單位”。在創新端,著力破解制約成果轉化的制度枷鎖問題。作為天津市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高校,學校打造“賦權改革+作價入股”的“天理模式”,推動知識產權高效服務產業。在轉化端,不斷提升技術集成轉化應用水平。學校將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與推動天津市產業鏈發展結合起來,采取“鏈長負責制”,校領導、學科帶頭人作為鏈長,整合方向,促進資源嫁接和共享,共同解決鏈條內的困難問題。在推廣端,全力加快最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學校積極構建“校內培育——園區孵化——產業發展”多層級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立天津理工大學斯多福先端材料研究院,推動“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技術應用——成果轉化”全過程銜接,推動資源上下貫通、精準匹配,推進產教融合、共建共贏。學校自2020年開始牽頭建設西青大學科技園,推動天開園西翼的建設,2021年被認定為首批市級大學科技園。同時貫徹響應天開園“一核兩翼”建設工作,通過科技成果凝練,推介重點團隊入孵園區。學校科研人員推動成果轉化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創新創業之路越走越寬廣。



學校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聚焦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著力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布局,調動全校平臺、人才資源,組織大團隊、建設大平臺、承接大任務,形成科研集群力量,致力于加快探索形成“天理路徑”。下一步,學校將繼續依托功能晶體、新能源材料與低碳技術、生命健康智能檢測、海洋能源與智能建設、斯多福先端材料等高水平研究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對內整合優勢資源,建立“基礎+”交叉研究領域和重點方向,重點建設一批以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標志的高水平科研平臺;對外堅持“跑5”做法,積極搭建與政府、企業、科技園區等深度合作“握手通道”,通過戰略合作、市域產教融合體、現代產業學院、作價入股等多種形式,促進科技成果高效率、高質量轉化應用。同時開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特別是推動工、理、管、文、藝等全學科研究成果轉化,服務國家戰略決策,切實提升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