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務處處長 李彬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習近平同志《論教育》為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學習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總攬全局、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戰略性、全局性和指導性,為我們做好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高校承擔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光榮使命。作為地方高校,我們面對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必須要站在全局謀大局,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書寫奮進一流的天理答卷。
貫徹落實工作思路
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
一是夯實思政課程建設,進一步完善“五育并舉”人才培養體系。在“一核兩翼”的思政課程體系下,進一步完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斗者。二是持續深化課程思政質量建設,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在“課程思政”目標融入教學各環節、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的基礎上,實現課程思政建設由有轉優、由少變多、由硬結合到軟浸潤、由鋪面建設到亮點打造,進而從整體上實現課程思政建設質量的整體提升,進一步適應“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的建設要求。三是搭建課程思政建設平臺,展現天理思政特色。通過匯集校級“課程思政”課改專項、天津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天津市高校課程思政優秀教材、天津市高校課程思政優秀案例等課程思政建設的亮點工作,打造課程思政平臺,展現我校課程思政建設成效,凝練天理思政特色。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面向學校“十五五”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提升立德樹人能力,夯實立德樹人實效。一是堅持以產出為導向。持續強化“三全育人”“五育并舉”育人格局,以“大思政”建設為載體,強化推進鑄魂育人工程,完善立德樹人機制,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二是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針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置、教材體系建設、師資隊伍能力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強化質量注重內涵,夯實立德樹人能力,提升我校整體育人水平。三是堅持以目標為導向。由“評教”向“評學”轉變,建立健全多元化、多維度評價體系,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有效提升立德樹人實效,培養既有扎實學識、又有高尚品德的全面發展人才。
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體系,提升人才培養契合度
通過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落實“產業——教育——科技”融教育理念,培養更加契合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一是進一步深入推進“3333計劃”。自2023級開始,每個專業引進3名企業專家,共講3門課程,共編3本教材,共建3個創新實驗室。二是開展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在現有的市級“集成電路現代產業學院”“信創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基礎上,系統梳理我校專業與天津市12條產業鏈的支撐圖譜,使每個工科學院聯合產業行業頭部企業建設1-2個校級現代產業學院。三是建好產教融合共同體。我校與行業頭部企業和職業院校共同牽頭成立了全國綠色石化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并參與了高端裝備制造(工業控制技術)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建設,以此為載體,聚融產業資源深入探索產教融合新路徑,打造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高地。
推進專業建設與優化,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持續推進本科專業質量建設和內涵建設,加大專業調整力度,不斷推動專業優化升級。一是強一流重認證,扎實培育優勢專業。持續建好已有的22個國家級和19個省部級一流專業,滾動開展16個專業的工程教育認證,積極擴展新的工科專業參與工程教育認證工作,支持管理學院國際精英商學院認證(AACSB)持續建設工作。二是拓展專業建設形式,豐富教育教學資源供給。在已有的10個輔修專業基礎上,積極擴展社會亟需、學生期盼的專業開展輔修培養,并適時開展輔修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在已有的2個微專業基礎上,拓展微專業建設形式,開展“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等微專業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三是加大調整專業布局,穩步推進專業優化設置。持續加大專業調整優化力度,鼓勵增設響應國家戰略、滿足行業需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興專業。
下一步,學校將持續在基層教學組織、新工科、新文科、一流課程、教材體系、實踐平臺、學科競賽等方面加強質量建設,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打好基礎,將學習成效切實轉化為推進教育現代化和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