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我校2024年第十四場(總第29場)“明理青椒”沙龍舉辦。機械工程學院教師陳建恩、生命健康智能檢測研究院教師張凱林、聾人工學院教師張句作學術報告。新能源材料與低碳技術研究院院長丁軼擔任嘉賓。

陳建恩以“非線性振動能量傳遞特征與控制研究”為題,介紹了強非線性吸振器、聲振非互易性和機械湍流三項研究中的能量傳遞調控方法、三個研究方向的相互聯系、研發歷程以及成果優勢等內容。

張凱林作“面向生命健康智能檢測的便攜式可穿戴儀器”的報告。他指出,氣體存在流動性強、易擴散等特點,痕量氣體檢測時會嚴重影響檢測器的靈敏度和穩定性。超聲駐波場作為一種可制造局部氣壓差的物理場,利用此技術可以對氣流進行操控。該技術應用于氣體傳感和質譜儀離子源,能提高氣體檢測的靈敏度和穩定性。

張句以“聾人語音生成與感知研究”為題,結合聾人聽覺感知機制和言語生成特性,分析了傳統語音測聽和言語評估方法的局限性,闡述了如何運用語音大模型技術并結合發音可視化手段來提升聾人的聽覺和言語康復效果。
嘉賓圍繞報告內容與沙龍學員進行交流探討和專業指導,鼓勵青年人才在科學研究過程中保持創新精神,拓寬科學思維,真正將科研與實際需求相結合,堅持需求導向,把科研落在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