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委學生工作部圍繞學校“七新”改革發展思路和實新行動“三大工程”,錨定本部門“十五五”發展規劃,在“三全六新”“五育融合”學生思政工作的大框架下深耕細作、數智賦能,全力推動學生工作朝著內涵式發展,為加快創建“雙一流”大學貢獻力量。
強化思想政治引領 夯實理想信念根基
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厚植愛國情懷,培育時代新人,鍛造強大的思政引領力。扎實做好黨校高級班、初級班培訓,推進“四史”教育、“三愛”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發揮西部計劃、援疆支教等示范帶動作用。抓好新生入學教育、畢業生離校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將思政教育貫穿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全環節。拓展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研學基地,將五育融入大中小學研學實踐。
打好“大思政”育人組合拳。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和陣地,發揮場館育人、實踐育人等矩陣效應。全力推進網絡思想政治育人成效,加強網絡陣地建設,依托教育部精品項目,以網絡名師工作室賦能大思政網絡育人模式。創設“云端菜單式”勞動實踐活動,推進實踐基地功能升級,專創融合打造特色活動矩陣,提升學生勞動素養。
健全國防教育體系。打造“全民國防教育月”系列活動品牌,開創《大學生軍事技能教學方法》選修課程,系統打造“三英”大學生預備連,培養大學生學員以解決近年來軍訓教官嚴重不足的問題。營造“征兵+就業”一盤棋的良好局面,實現“一兵一崗一專業”,高質量挖掘有效兵員潛力,為國家輸送優質兵員,推動學校征兵工作走深走實。
夯實學風促進發展 營造清朗學習風氣
不斷完善學風建設制度體系。持續深化“一訓三風”宣傳教育,按照《天津理工大學“清朗學風”建設工程提質增效若干舉措》文件要求,強化課堂行為整頓,涵育優良學風生態,全力保障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工作順利完成。采用線上線下聯合巡檢,壓實課堂管理,提高“三率”;多形式開展學風大討論,嚴格執行“五個一”計劃。落實全員育人共促學風建設,完善學業導師及高年級優秀本碩學生的培養和考核制度,增進校家社聯系。
多管齊下全力推動學風建設。選樹學習優異、科創先鋒、勵志自強等不同類型先進典型,做大做強“百千萬”大宣講活動。持續提升清朗學堂日常學習角、研討室、考研自習室的管理服務質量,實現二級社區學習交流場所全覆蓋。開展學業誠信專項治理,強化學生考試違紀處理和警示教育高壓態勢,凈化考試風氣。
深化天理特色雙創教育體系。制定《求實創新微專業建設方案》,設立首屆求實創新微專業,助力打造“專業+雙創+思政”育人共同體,發揮學業導師制的導學作用,協助實施《創新創業潛力項目挖掘培育方案》和各項賽事,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優化學生社區建設 筑牢“三全育人”陣地
全面提升學生社區育人功能。嚴格落實全國高校示范“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及展示工作任務,充分發揮示范社區宣傳展示、輻射帶動、骨干培養、生態塑造等功能。依托教育部和天津市輔導員工作室打造文化品牌,形成標志性文化項目、高水平文化類課程、原創性文化作品,提升天理顯示度、美譽度。
有效凝聚社區育人合力。積極整合社區綜合服務功能,優化社區育人隊伍結構與人員數量,督促多元主體踐行“一線規則”。完善育人隊伍入駐社區管理運行機制和考核監督辦法,嚴格落實輔導員入駐社區辦公、定期巡查宿舍等工作制度。全面提升公寓綜合管理能力,推進“社區+公寓”深度融合,協同發力。定期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及安全教育,提高學生風險防范能力,維護校園安全穩定。
突出就業優先導向 促進就業量質齊升
強化就業服務。持續完善“四聯三全”工作機制,助推開設就業微專業課程,促進“招培就”一體化建設。加強考研學生群體的全程關注;建立校友就業數據庫,實現優質企業崗位內推。做優“就業雙創服務周”,深化“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等,提升簽約質量。落實領導干部、輔導員、系主任、專業課教師等教職工“包聯促就業”工作,服務學生高質量就業,在保證就業落實率穩定增長的基礎上提升高質量就業比例。
抓好育人隊伍建設 推進“三化”進階提升
實施輔導員“三化”進階提升方案。推動教育家精神融入輔導員培養培訓全過程,促進輔導員隊伍向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舉辦輔導員素質能力提升訓練營、素質能力大賽,分層級開展技能實訓、模擬實戰、研討沙龍等活動,進一步強化輔導員理論水平和實操能力。深化“9+5”專項工作團隊和年級工作組建設,推動國家級、市級、校級特色輔導員工作室培育建設。狠抓輔導員教學授課質量建設;組建輔導員科研專項團隊,開展有組織科研,提升項目數量和質量。
聚焦成長精心育人 優化服務貼心助航
深化精準幫扶舉措。拓寬資助資金來源,擴大資助覆蓋面;優化資助流程,精準識別資助對象,豐富隱性資助途徑;挖掘選樹自信自強典型,傳播資助育人正能量;深化“五維——雙循環”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建設,繼續開展“雛雁助飛”助學工程,豐富“資助育人文化實施工程”內涵,做好“求實勵志班”“津門攬勝”“五育課堂”等品牌項目,助推學生能力全面提升。
用好用活數智資源。深化“場景式”育人理念,探索“數智+”賦能“社區+”體系建設,探索開發“天理小鴿”AI數字人、全周期學生生涯畫像、學生安全預警系統。打造“AI+就業”新模式,開啟“智能化”校園招聘服務。持續增強師生應用數智資源意識,培養師生辦公智慧化技能,進一步完善學生工作智慧化平臺建設。
完善心理預警機制 構建幸福育人模式
完善心理危機干預的預警和跟蹤機制。堅持數字賦能心理育人工作,充分利用數智化手段優化教醫合作、復學評估和危機熱線工作,完善四級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機制,加強培訓指導,建立動態的心理問題重點關注臺賬,定期研判和更新學生的心理狀況。加強生命教育,全面摸排隱性的心理危機風險,針對重點關注群體,做到普訪、隨訪、定訪相結合。
推動“幸福+生涯”品牌建設。持續打造教育部學生綜合素質訓練基地“TASTE幸福”學生積極心理素質訓練基地和天津市輔導員工作室“TASTE幸福”文化工作室、實施“幸福1+7”系列課程改革,建設《幸福生涯與積極領導力》微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