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學校舉辦第二期“明理青椒”沙龍首場活動,校黨委書記劉東志、校黨委副書記杜長有出席,來自17個教學科研單位的50余名青年骨干教師參加活動。黨委常委、副校長王鐵主持。

劉東志在講話中指出,人才是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和第一動力,學校將不斷加大對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他對全體學員提出三點希望,一是要充分利用好“明理青椒”沙龍平臺,深入交流研討,拓展合作領域。二是要潛心研究,久久為功,長久看、長久思、長久做,找準“融合點”“發力點”,堅定信念、持續深耕。三是要共同營造融教育、融發展的有利環境,匯集不同學科的優勢資源和研究成果,碰撞創新火花,實現創新突破。

首場活動邀請國家杰青、天津大學李立強教授作題為“有機半導體與晶體管:科學研究與個人成長”的學術報告。報告從個人的科研起點——有機半導體和器件講起,介紹了其圍繞有機半導體材料、工藝和基礎理論,就其穩定性、性能、成本多方面開展的研究工作,該研究基本解決了有機半導體化學屬性穩定性和物理屬性穩定性問題。他還向沙龍學員分享了他的科研感悟,一要堅持學術為本,重視科學研究的創新性、系統性和先進性。二要注重團隊建設,組建有戰斗力、有凝聚力的科研團隊。三要充分依托和利用各級平臺等資源,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強化同行間的學習交流研討,匯聚創新資源,提升科研能力。四要沉下心來,要有耐心和毅力,在正確的方向上堅持不懈,努力突破科研瓶頸,獲得創新成果。學員們結合自身科研工作實際,就報告內容與李立強圍繞有機光伏發展、論文發表、基金申報等內容進行了探討。
學術交流后,沙龍開展“破冰”活動,助力學員之間盡快增進了解,加強協作,凝聚合力。
第二期“明理青椒”沙龍共47位學員,均來自教學科研一線,大都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項目,是各學科專業發展建設的主力軍。沙龍邀請王鐵、丁軼、張志明擔任常駐嘉賓。本年度沙龍計劃舉辦15場活動,將通過專題報告、學習研討、學術分享等形式持續推動、不斷激發青年人才在學術提升和科研創新方面的內生動力和創造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