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高教大計、本科為本。2023 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教務處認真落實校黨委工作要求,實施五項舉措,確保開好局、起好步,全面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能力與人才培養質量。
鑄魂育人,持續推進“大思政”建設。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開展“普通本科教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培訓”,鼓勵教師積極利用思政教育學科資源平臺,根據學科專業類別、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發揮思政協同育人機制作用,推動思政元素在各類課程中的有機融入,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群,目前學校已有11門課程被認定為我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進一步強化“大思政”建設,在實施課程思政的基礎上,推進專業思政建設,將專業思政建設納入學院績效考核,實現思政育人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再到專業思政的“點、線、面”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全覆蓋。
以本為本,做好教育教學運行管理。本學期初學校召開本科教育教學工作會議,部署本科教育教學相關工作,督促各教學單位對標任務指標,提前謀劃、細化分解、壓實責任,全力做好年度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啟動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集中修訂工作,強化基礎,注重實踐,重點關注產教融合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進一步優化專業設置,完善課程內容,使專業知識更有效對接社會需求;完善培養方案各模塊學時、學分比例配置,合理規范各專業學分要求,為學分制改革的持續推進奠定基礎;改善基礎教學設施,提升公共教學樓多媒體教室環境,建設智慧教室及名師講堂,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教學學習環境,持續改善辦學條件。

學校召開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本科教育教學工作會議
強根固基,做好專業課程教材建設。持續推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完善專業認證激勵辦法,形成專業認證良性發展;強化一流專業建設,建成一批立足天津、面向未來、引領發展、理念先進、保障有力的一流專業點;凝練專業特色,形成內涵式發展途徑,面向社會發展需求優化本科專業結構及動態調整機制,通過集成整合,優化專業設置,重點建設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
強化一流課程建設,進一步豐富學校線上課程資源,重點培育10-15門線上或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做好第三批國家級、市級一流課程申報工作。加強教材建設規劃,大力支持高水平教材建設,推進自編教材修訂升級,提升教材建設的數量和質量,打造具有理工特色的教材群。
深化教改,不斷提升育人水平能力。積極開展教學改革項目建設工作,設立百余項校級教學基金項目,推進本年度的新工科、新文科等教改項目申報工作;積極布局新一輪教學成果獎,培育重點項目2-3個;2020年度市級教改項目順利結題驗收,其中2項獲批優秀。


學校《面向聽障大學生融合育人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榮獲2022年度我市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加強我校基層教學組織建設與管理,夯實本科教學工作的組織基礎,形成結構合理、制度健全、運行有效的基層教學組織體系,實施基層教學組織“三個一工程”,即每個基層教學組織培育一門優秀課程、編寫一本優質教材、確定一名名師培養對象;激發基層教學組織活力,開展交流培訓活動,校院兩級督導參加活動,評選校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10-15個并給予獎勵,打造高水平教學團隊。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積極組織教師教學競賽活動,持續做好教學創新大賽以及基本功競賽等活動;建章立制,培養、選拔天理名師,選先進樹榜樣,不斷提升教師育人能力和水平。


我校教師榮獲第二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
產教融合,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依托學校優勢學科專業,緊密對接產業需求,促進教育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推進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科學謀劃普職融通新型產業學院建設;積極開展第九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備賽與參賽工作,進一步提高學科競賽的參與度和覆蓋面,強化以賽促創,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活力;推進新工科平臺建設,提升實踐育人能力和水平。
立足當前、面向未來,學校堅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們將緊緊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機遇,落實五項舉措,加快人才培養的思想創新、理念創新、方法創新和模式創新,推動一流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建設的洪流奔涌向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貢獻天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