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聾人工學院聯合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開展“從‘指尖’到‘心間’:探尋傳統文化魅力,助力非遺傳承與保護”主題社會實踐,并掛牌成立“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非遺文化研學基地”。
成立非遺文化研學基地 整合資源搭平臺
雙方將依托研學基地,通過教育資源與非遺資源的深度融合,為廣大聽障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學習和傳承非遺文化的平臺,聽障大學生能夠實現在這里體驗非遺技藝,聆聽非遺文化講座、觀看非遺作品展覽、參與非遺傳承與保護等,從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雙方發揮創新思維,推動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馮驥才先生與實踐團成員深入溝通交流,并簽名贈書《詩興校園》,勉勵廣大聽障大學生要自強不息,不斷提升文化素養。實踐團向馮驥才先生贈送了親手制作的非遺作品——黎侯虎面塑。

聆聽非遺文化專題講座 理論指導促實踐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村落中心主任面向聽障大學生講授了以《馮驥才傳統村落保護理論與實踐》為題的專題講座,講述了馮驥才先生從天津到全國、從舊城到古村、從對有形文化遺產的重視到對“另一類文化遺產”概念的解讀。實踐團赴田野調研基地參與傳統村落保護相關調研工作。

參觀非遺文化主題展館 感受魅力提素養
實踐團參觀了跳龍門鄉土藝術博物館、大樹畫館,在與一件件稀世罕見作品近距離的對話中,感受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多元、民族眾多、風格手法的獨特文化魅力,探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激發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層力量。

錄制主題手語導覽視頻 惠民實事共發展
實踐團以馮驥才《熱愛我求學的城市天津文化地圖》為藍本,錄制手語導覽視頻,優化聽障人士游覽效果,助力無障礙環境建設,促進天津文旅事業更加繁榮發展,引導聾人“小清華”特殊教育人才扎根天津,助力“四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建設。

加強宣傳營造文化氛圍 實踐歸來話成長
《人民日報》《天津日報》《天津教育報》等媒體報道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聽障大學生在參與非遺的學習與傳承中,感悟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進一步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以新時代特殊教育人才應有的姿態為文化傳承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通過此次暑期社會實踐,實踐團成員在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感悟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進一步堅定了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將以新時代特殊教育人才為文化傳承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