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青少年對智能科技與傳統工匠文化的認知,激發創新實踐熱情,4月29日至30日,工程訓練科普基地面向天津市第二十八中學、田家炳中學學生開展“新工科攜手智能科技改變生活”主題科普系列活動。活動通過“智能+傳統”雙線并行的課程設計,為近千名中學生打造了一場集科技探索、文化傳承與職業啟蒙于一體的沉浸式學習體驗。
智能科技賦能未來:機器人與機械臂點燃創新火花
在智能機器人操作體驗課上,學生們通過編程指令操控機器人完成避障、抓取等任務,直觀感受人工智能的決策邏輯。科普教師以“智能家居場景模擬”為例,引導現場學生思考人機協作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學生們在虛擬仿真平臺上編寫代碼,操控機械臂完成分揀、裝配等標準化動作,體驗工業4.0時代“數字孿生”技術的魅力。

匠心文化浸潤心靈:魯班工坊喚醒傳統技藝新生機
魯班工坊傳統工匠文化體驗課成為活動的亮點。學生們在導師的指導下,親手制作榫卯結構模型,通過“一榫一卯”的拼接感受傳統工藝的精妙;在激光雕刻體驗區,將現代科技與傳統紋樣相結合,設計出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文創作品。

職業啟蒙指引方向:課堂講座架起成長橋梁
“理想啟航·工創未來”高校專題講座為中學生提供了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授課教師以“智能裝備與未來職業”為主題,結合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案例,剖析新工科專業的核心能力與就業前景。互動環節中,學生就“AI替代傳統崗位的挑戰”“如何平衡興趣與專業選擇”等問題與老師進行深入探討。

科普基地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優化“智能科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計劃與更多中小學共建“科技工坊”,通過項目制學習、競賽孵化等方式,培養兼具科學素養與人文情懷的新時代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