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急救中心、騰訊SSV社會應急實驗室相關領導及專家一行赴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實地考察了由學生創新團隊主導研發的“低空應急院前醫療救援無人機項目”。該項目是天津理工大學與天津市急救中心于2024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后的首個落地成果,標志著雙方在產教深度融合、推動低空經濟在應急醫療領域應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本次試飛成功的低空應急醫療救援無人機項目,由天津理工大學航模隊及無人機工作室、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視覺研究所聯合承擔,指導教師為薛萬利。核心研發力量為本科生與研究生組成的跨學科學生交叉融合團隊。項目歷時6個月,經歷了3次關鍵方案的迭代,最終攻克了在復雜城市開放環境下低空飛行的感知、規劃與系統集成等核心技術難題。
該項目是學院“本研共建”人才培養模式的生動實踐。本科生在項目中承擔具體設計與開發任務,鍛煉工程實踐能力;研究生則聚焦核心算法攻關與項目管理,提升科研創新與組織協調能力。這種梯隊式協作,有效激發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創新潛能,實現了“以研帶本、以本促研”的良性互動,充分展現了學校在培養高水平應用型創新人才方面的成效。該項目緊密圍繞國家發展低空經濟的戰略方向,聚焦城市應急醫療救援這一重大民生需求。研發的無人機系統旨在解決城市復雜環境(如交通擁堵、高層建筑密集區)下,急救物資(如AED除顫器、急救藥品、血液樣本)的快速、精準投送問題,以及災害現場信息的實時回傳,為院前急救爭取寶貴的“黃金時間”。

天津市急救中心作為戰略合作方,全程深度參與,提供了真實的應用場景需求、專業的醫療指導以及嚴格的測試標準,確保了研發方向緊貼實戰。學校則充分發揮其在無人機技術、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等領域的學科優勢和技術積累,提供了強大的科研平臺和人才支撐。此次成功試飛,驗證了該無人機系統在復雜城市低空環境下的可靠性和實用性,是校企協同創新,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典范。

騰訊SSV社會應急實驗室副總經理翁匯揚在考察現場對項目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他表示,天津理工大學學生團隊研發的低空應急醫療救援無人機系統,技術先進、應用場景明確,是低空經濟賦能社會應急、服務民生的一個極具價值的創新案例。其成功試飛為復雜城市環境下的應急救援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騰訊SSV社會應急實驗室后續計劃依托騰訊公益基金,聯合天津市急救中心,共同推動該項目的進一步優化、推廣和實際應用部署,計劃在天津市投放20架應急救援無人機進行試點,以期惠及更廣泛的人群。

此次項目成功試飛,是天津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成果。充分體現了學院在低空經濟這一新興領域的積極布局和技術積累,也驗證了“本研共建”模式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產出高水平應用型成果方面的巨大潛力。學院將以此次合作為契機,進一步深化與天津市急救中心、騰訊SSV等企事業單位合作,持續完善“賦權改革+作價入股”等成果轉化機制(“天理模式”),暢通“校企握手通道”,推動更多優秀的學生創新項目走向市場、服務社會,努力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產教融合“天理樣本”,為天津市乃至全國的低空經濟發展和城市安全應急體系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