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運學院《中國海洋戰略思想與實踐概述》課程團隊走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以“從海門古塞到海洋強國”為主題,打造沉浸式“知行課堂”暨“背包里的大思政課”活動。
活動伊始,海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舉行“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揭牌儀式,進一步加強校地合作,為拓展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場所與資源打下堅實基礎。

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劉云峰開展現場教學,他結合展陳內容,從近代海防危機切入,系統解讀海洋強國戰略的時代內涵,通過對比波浪驅動無人船等現代海洋裝備與近代火炮的差距,闡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現實啟示,引導學生理解科技創新對維護海洋權益的關鍵作用。海運學院副院長崔建輝在炮臺前授課,通過歷史遺跡與現代港口的直觀對比,生動詮釋了中國從近代“有海無防”的磨難到如今建設海洋強國的輝煌歷程,不僅揭示了海權與航路安全對國家的重要性,更通過自動化碼頭、智能船舶等科技創新案例,凸顯我國從被動跟跑到主動領跑的時代跨越。學生們認真聆聽,深刻感受到海洋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對海洋強國戰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同。


在互動環節,師生圍繞“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與青年責任”展開討論,將歷史反思與新時代海洋強國戰略緊密結合。廣大學生紛紛表示,要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海洋事業發展中,以實際行動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建設海洋強國貢獻青春力量。此次現場教學以大沽口炮臺的歷史遺存為生動教材,為思政工作注入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實踐力量,讓抽象的理論變得可感可知。
據悉,黨委宣傳部聯合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基層單位著力打造“知行課堂”,持續探索更多實踐形式,讓歷史現場與課堂教學、理論學習、實踐體驗更緊密地結合,真正讓思政課“活”起來,提升思政工作的吸引力與感染力,讓青年學生在觸摸歷史、感知現實中厚植家國情懷,以扎實行動培養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