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活躍學院學術氛圍,迎接學校即將舉辦的科技工作會議,馬克思主義學院于11月1日晚在419會議室舉辦教師學術沙龍活動。本次學術沙龍的主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淵源”。沙龍邀請辛曉霞老師、于京老師、楊凡老師進行分享,張九海老師進行點評,副院長喬惠波以及全體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活動。同時,本次學術沙龍在騰訊會議同步進行。

學術沙龍第一環節由三位老師進行觀點分享。辛曉霞老師分享的題目為“‘選賢任能’顯著優勢的文化淵源”,辛老師從選賢任能:中華文明獨特的制度創造、選賢任能的文化源流、探究文化源流的當代意義三個方面介紹了選賢任能傳統與其制度性轉化歷程,對當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于京老師就“傳統文化中的‘和同之辯’與今日的中國外交”為題,從傳統文化中“和”“同”之意的辨析到今日中國“和而不同”外交觀,介紹了“和”“同”思想的歷史源流以及對今日中國外交觀的重要影響。除此之外,于老師還橫向比較了中西方國家外交觀對待“和”“同”的不同態度,引發了對中西方外交路徑發展的新思考。

楊凡老師以“三階文明論:傳統、革命與社會主義文化”為題,從思考的緣起、變化發展的天理、性善信善的仁性、至誠至樸的人文以及對繼承與超越的思考等五個方面來對闡述中國優秀傳統儒家文化、中國革命文化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間的精神共性,提倡以社會主義來改造并升華傳統政治結構中的家國主義,實現復興式超越。
沙龍第二環節邀請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學科帶頭人張九海老師進行點評。張九海老師給予三位老師的分享極高的評價,認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堅持文化自信的底氣,繼承與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沙龍最后一環節為自由討論和提問環節,三位老師圍繞著分享內容展開激烈的討論,如選賢任能中賢能的標準,“仁”思想在現代的創造性轉化、家國情懷中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等。旁聽的老師和同學們也紛紛加入交流討論。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與想法。老師們一一耐心解答。本次沙龍在同學們與老師們的積極互動中落下帷幕。此次學術沙龍的開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學院良好教風學風的建設,也給同學們的學術之路指明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