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热播剧免费播放入口频道,japanese色国产在线看视频_蓝光免费播放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看理工 -> 正文
媒體看理工
《天津日報》:讓他們讀懂“無聲世界”(圖)──全國首屆聾人聽障工科碩士畢業啦
2023-07-17


陽光從走廊盡頭的窗戶斜著穿過,暖暖地打在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五樓走廊的照片墻上。迎著陽光,照片的像素越來越高、色彩越來越艷,衣服從白色的確良漸變成黑底學士服──那張前幾天新被掛上的畢業合影中,10位全國首屆聾人聽障工科碩士臉上的笑容和藍底碩士服尤為跳躍。老師們接力般笑瞇瞇地守在前排,有的從青絲滿頭守到華發漸生。一屆屆畢業生的合影,如同時間長軸,串起了這個“聾人小清華”的32年。

退休教師汪美林的家中,珍藏著一本厚厚的自制檔案。從1991年9月11日天津大學機電分校(1996年并入天津理工大學)特教部成立,首批6名聾生入學;到1996年4月26日, “創辦天津聾人工學院”被明確列入中國殘疾人事業“九五”計劃綱要;再到1997年11月5日,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正式掛牌,她參與并見證了中國聾人高等工科教育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


更詳盡的檔案,存在于學院每一位老師的腦海里。他們不僅記得這些孩子從哪里考來、畢業后去了哪里、取得了什么進步,還記得他們失去聽力的年紀和原因,甚至記得誰為了省錢總不好好吃飯。


現任天津市聾人協會主席陳華銘就是該校首屆6名學生之一。他來自山西,畢業后輾轉多個單位,最終通過努力留在政府部門工作。做好本職工作之余,陳華銘四處為殘疾人事業奔波,還是手語版國歌研制小組成員。他說:“汪老師是我的恩師。人一生能碰到一個特別負責、把學生當孩子的老師,那是非常大的榮幸。”


不只是汪美林之于陳華銘,幾乎每位聽障生都覺得在這兒遇到了真正的“蠟燭”,讓人生從此明亮起來。


上個月穿上碩士服的中國首屆聾人工科碩士生梁一帆,曾被評為“2019年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她2016年從河南考來讀藝術專業產品設計方向本科,到大學才學的手語,不僅手語、口語交流都沒問題,還能做手語翻譯。在老師們指導下,她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做過全國第十屆殘運會閉幕式舞蹈手語指揮,疫情期間還給武漢的聽障人群錄過防疫知識手語視頻。


2015屆畢業生王慧,跟隨寶坻區陽光福樂多助殘基地創辦人田麗超一起,依托養老院的收入,為40多名智力障礙家境清貧的孩子撐起了一方天地,對他們進行簡單職業培訓,讓他們學著用雙手養活自己。

……

32年一晃而過,開拓者們當年堅持的很多東西,都如無形資產般傳了下來。學院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創建了全納教育模式,選拔聽力、理解力強的聽障生到其他學院與普通生同堂學習。學院還創建了天津首個聾人眾創空間,通過“以賽促練”“以賽促學”,提升聽障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北京冬奧會央視直播手語翻譯資料庫即是采用了聾人工學院師生科研團隊的“手語實時翻譯系統”成果。近兩年,聽障生與健聽生同場競技,獲得了“挑戰杯”全國特等獎、“互聯網+”全國金獎、“大藝展”全國一等獎等獎項。學院還開創了與美國聽障教育的學分互認,實現聽障生赴美留學。當初的特教部現在已擁有5個本科、6個全納教育、2個研究生專業,年招新生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