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第38個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中新網天津新聞報道我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家級一流課程《數字圖像處理》負責人楊淑瑩,從教35年堅守講臺尚創新,甘當紅燭育英才的教育故事,內容如下:

“講好課,讓學生從課堂中真正有所收獲,是老師的責任。”9月9日,記者從天津理工大學獲悉,至今已從教35年的楊淑瑩,為使課堂教學達到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培養學生運用圖像處理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她以主講的《數字圖像處理》為基礎,主持建設了“人工智能科普+虛擬教師服務+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共享+學科競技實戰”AI五大平臺。
據了解,楊淑瑩是天津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一流課程《數字圖像處理》負責人。面對傳統教學理論宣講為主、應用性項目實踐少的困境,她帶領“計算機視覺與智能系統”天津市教學團隊,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材、教學環境等方面推進教學改革和創新。歷經20年努力,課程建設獲得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稱號、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她培養創新人才,以正確的教學引導,實現傳統課堂教學的思想“灌輸”到學科競賽活動的實踐運用的轉變。面向新工科,打造項目化、系列化的教材,主持編撰包含“數字圖像處理”“模式識別與智能計算”“群體智能與仿生計算”“圖像模式識別”“圖像識別與項目實踐”等系列教材11部,其中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1部、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1部。她編寫的教材凸顯高階性、實踐性、實用性、系統性和共享性特色,在全國大專院校計算機、電子、信息、自動化、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多個專業使用,保障學生實踐教學的開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